导航
马陆亭:高等教育如何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专章部署“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时,把帽段部分的最后一句话落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表明这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目标方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且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专章里也把“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落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2025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设专章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年度工作。为此,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关切,理应成为教育工作的切实关注。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其与创新的关联最为直接,须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做好支撑。

一、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是高等教育肩负的时代重任

高等学校既培养创新人才,又直接开展创新活动,还要以人才、成果、设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体现着三大基本职能。2025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已成为国家利益和目标的中心。”高等教育需要思考自身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关联,遵循增强自身实力和增强国家发展支撑力的双重逻辑,实现双向赋能。

(一)高等教育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时代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然降临,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正在形成,世界面临着整体性的社会形态变革,时代开启了“升维”发展通道。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居核心地位,不进则退,不创新就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培养社会所需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须以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支撑国家融入乃至引领世界科技革命而前行。

当前,国际格局已然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大国战略博弈愈发激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发生。创新决定着战略制高点,进而决定着国际竞争的成败,在时代“升维”中的胜出者能够以技术手段对落后者实施“降维”打击。新的数字空间需要各种智能技术新赛道产品去填充,其中的底座技术尤为关键,优胜者将实现“赢者通吃”。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然发生转变,经济发展水平正在跨越世界银行所划定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们的幸福感来自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创新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丰富人的多元体验。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正在进行,传统产业发展动能不断衰减,新动能不断涌现并迅速转化为发展新优势。创新是发展新动能,我国广义数字经济规模已占GDP总量约40%,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新兴科技的产业应用尚未爆发。人民幸福、社会繁荣、国家富强迫切需要以创新来进一步开辟新赛道、构筑新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

未来是以创新取胜的时代。在时代升维跃迁、社会形态变革、数字疆土开拓、智能产品比拼中,关键技术的进步不再是一代二代地逐级发展,而是直接地升维进阶,创新成为制胜的法宝。国家发展不仅需要创新,而且需要把创新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即以创新增强生产力效能,这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意义所在。国家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源自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期盼。

(二)功能实现:强化教育对科技、人才及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相应的社会组织功能。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今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回顾历史,教育分别承担过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社会民生等社会功能,这表明这些功能教育都具备,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要求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不同。新时代更需要教育发挥好重要支撑作用,高等教育要在其中发挥好“龙头”作用。

国家全局性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引领,高等教育体系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力量。基础性反映在支撑高质量发展上,这里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我们要以各类人才的高质量保证各类社会产品的高质量;战略性体现在支撑创新发展上,这里创新思维是核心,我们应以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成果,最终以创新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

所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最终实现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对外要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对内应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与落地转化效能的提升。

二、支撑的关键是对接产业全链条和社会全方位创新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等教育需要具体支撑什么?创新不足本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而国家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还在不断提高。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高等教育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还要延伸到通过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生产力产出效能上。即高等教育应支撑的创新效能是系统性的、一条线的,这才有整体效能之说。

(一)高等教育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实质路径

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是以创新发生为起点、以生产力实现为终点来衡量的,体现着由原始创新到转化出生产力的全过程效能。高等教育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环节的各高等学校,通过分类发展全面对接经济社会多链条全方位的有效需求,在多个层面上以多种形式实现创新,使以创新引领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由火车头牵引升级成动车组多动力系统。

局部创新可以增添个人人生的欢愉感,此起彼伏的集群创新则将引发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现代产业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而现代技术又是以科学原理为依据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构不成现代技术,经验型传统技术实则是技能或技艺。现代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也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而不像手工业时期的传统技能均来自熟练的经验。

从纵向来看,现代产业由科学技术到产品产出的链条:以科学为基础,经由理论突破产生出新的科学原理;以技术做支撑,基于科学原理形成新技术;以技能来实现,技能是产品质量的保障。在这一链条中,处处孕育着创新,如从规律发现、技术发明到工艺突破、质量控制都有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链条更长,有技术发明、技术集成、技术推广、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升级等。没有思想原理不行,但只有知识也不行,理论要靠技术实现转化并走向现实。由科学、原理、知识到技术、产业、产品,转化的意义非常大。

从横向来看,现代社会由涉及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构成,包括蓬勃发展的经济、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谐有序的秩序、安居乐业的氛围、积极向上的教育、凝聚人心的思想等,在不同方面都应彰显活力、守正创新而实现与时俱进,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推动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进步。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科学技术和社科人文的作用得以全方位体现,各方面协同合作共同保障人们生活的幸福安康。

(二)支撑关键:深度嵌合产业全链条与社会全方位创新

面对全链条、全方位创新任务,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尤为紧迫。高等教育须全面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学术创新、技术发明、成果应用等全链条,充分保障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全力服务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各方面,针对社会产品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人才链等需求,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成果供给。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是以合理的高等学校分类办学为基础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要求不同高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在各个层面上都有创新,实现“顶天立地”全覆盖。不同创新所呈现的成果形式不同,有论文、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等多种形态,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总体上与其办学类型保持一致性,这就要求评价者对高校实施分类评价。

三、做好支撑需要提升高等教育自身的创新体系效能

正人先正己,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等教育需要先提升自身的体系效能,包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效率、生产力增长实效等具体内容。

(一)高等教育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内涵要素

从历史脉络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在进化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基本功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输入匹配:匹配程度高,相互效能就高;匹配程度低,就会出现问题。

面向未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匹配关系依然是谋划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议题,只是高等教育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在不断增强,已从被动性适应走向主动性支撑。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高等教育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欲支撑得好,就有必要先提升这个支撑的效能。高等教育自身已发展成一个庞大体系,面对支撑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要求,需要提升这个庞大体系的创新效能。

所以,审视未来的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相较于过去已发生根本转变:在经济社会方面,创新居于核心地位,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在高等教育方面,要以创新为引领,建设高质量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二者匹配要求方面,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要能够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进一步推论,反映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效能的基本要素有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高校创新活力、成果转化效率、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的匹配适应关系。

(二)支撑根基:驱动高等教育自身创新体系效能提升

高等教育欲通过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和体系效能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需要切实审视以下议题。

第一,真创新。杜绝虚假繁荣,真正开展揭示规律、阐释原理的科学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需要尊重学术规律、增强办学活力,建立让广大教师心无旁骛、醉心学术、为国服务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第二,高转化。破除“唯论文”倾向,加强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这需要转变学术评价标准,协调高等教育政治论和认识论哲学相统一,突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能力。

第三,全覆盖。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断解决前进发展中的问题,打造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这需要全方位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链条推进知识创新、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使高等教育以高质量体系之力对接社会发展全局。

第四,强带动。高等教育有责任以创新成果打造新兴产业源头,以科技新领域拓展新赛道,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需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依托大学打造战略科技引领力量,对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四、高等教育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着力点

高等教育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提升,需要在提升自身创新体系效能的基础上加强支撑力。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须找准着力点,靶向施策,精准发力。

(一)高等教育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实践着力点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责任。我国需要提升以原始创新为起点,经由成果转化到实际产出生产力为终点的系统性创新效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行有效支撑。近期高等教育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实践着力点有以下五个。

第一,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高等教育须持续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专门人才,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的高质量运转。通过创新引领,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形成新动能,走出新赛道,产生新质生产力,这也是当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分别是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效能的前置条件和实践方向。

第二,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创新由人完成,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创新需要氛围,氛围即人与人之间构筑起的关系状态,学术创新需要建立起良性的合作、竞争、激励、协同生态群落。从组织运行看,创新的关键在于办学活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本质在于激发广大教师的学术活力。这一切最终的指向应是合理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因此,以学术共同体建设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是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效能的起点。

第三,推进高等学校分类改革。《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高校分类是“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结合由学术创新到产业产品的链条,其实存在一个“理论型、工程型、应用型、职业型”操作性类别,只是“工程型”既有研究型也有应用型。高校分类发展是指向支撑国家全链条全方位创新的现实途径,由此构成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效能的工作推动方式。

第四,培育创新经济增长极。面对时代的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模式开始由学习跟踪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并加速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对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需要,高校设置密集区要主动集成创新高地,注重以科技创新激发经济增长,通过高校群落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紧密融合,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创新要素,不断激发新兴经济发展活力。为此,特别需要加强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这是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效能的增效加速器。

第五,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创新引发的时代之变必将导致评价标准之变。随着办学模式的变革,高校科学研究将由跟踪向自主、由论文向产品多样化发展,人才培养将由学习向创造、由理论向实践多元化转变。教育评价要持续引导这种变革,由优化教育过程的后端反馈前置到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引上,从而形成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效能的牵引力。

(二)靶向施策:高等教育创新全链条实现是激活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核心发力点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才、理论供应的基础,也是思想萌发、要素流动的源泉。从科技创新传导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对应自原创产生到生产力实现的纵向体系链条。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重点是对应各行各业的横向需求链条。因此,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先解决有人才、有创新的问题,进而汇聚创新要素,使创新切实转化落地为新质生产力,产生真正的效能。高等教育在时代责任面前要有针对性地主动作为。

第一,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未来创新型社会构建的基础,而创新能力又以思维能力为核心。激发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需要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架构与能力结构,其中有些课程对思维能力的提升特别有用,而专业人才培养又需要构建其专业结构。所以,有效的结构化课程是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关键。

第二,促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推动学术制度和学术评价改革,建立有助于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的学术制度,让广大教师醉心学术工作;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与评价,依据高校类别特色,构建差异化的教师成就标准和学术内涵标识。

第三,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社会应用的转化率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体系从“纵切面”看是自创新发生到成果转化、生产力实现的一条线,线上的各环节都有提高效能的空间。创新活跃度是效能的基础,成果转化率是效能的体现,提高生产力是效能的根本。所以,促进学术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激发新质生产力涌现是效能提升的三个关键。

第四,助力高校创新链与经济产业链对接契合度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体系从“横剖面”看,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是否匹配,加强二者融合、促进相互匹配自然也就提升了效能。这需要坚定地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使学校评价、人才评价、成果评价与其所对应的创新链、产业链需求相一致。

第五,助力区域性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性提升。区域创新活力在于创新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包括政策吸引力、创新激发力和资源配置力,需要达成创新极和产业源的协同共生。区域经济创新活力的形成,对高校而言重点是创新模式的产生,对政府而言重点在于创新机制的构建,对社会整体而言应着力创新文化培育。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要素流动性加速及流动有效性提高。

所以,各高校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是做事干事的基础,把事情干好是效能提升的依据,社会满意度是成效检验的标准。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并实现自身创新体系效能提升,最终必将引发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