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姜恩来 李勇 覃红霞:从领导权到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三重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为坚持和发展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九大将党章中“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表述修改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全面领导的新内涵突破了以往党的领导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局限,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新发展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新时代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政治支撑。深入理解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逻辑,回顾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伟大实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制度保障,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

一、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理论生成逻辑

(一)党领导高等教育理论的思想形态

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革命领导权思想。革命的领导权是无产阶级政党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足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领导权理论,初步提出党的“总的领导”思想,“(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在无产阶级专政中无产阶级政党处于核心地位,其他组织应当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同时,列宁对“总的领导”可能出现的误区进行界定,“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不经常的、往往是对细节的干涉”。“总的领导”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理论内涵,对中国共产党实现对高等教育的领导理论突破有重大指导意义。

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革命最彻底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文化在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而无产阶级的领袖都高度重视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列宁指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在无产阶级革命阶段,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与改造人,传播革命思想、宣传革命主张、组织和领导革命工作,是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而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凸显了党领导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思想是党全面领导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深刻批判资产阶级教育的虚伪本质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为党领导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阐述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更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在革命战争时期培养了大批优秀革命战士和干部队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党领导高等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此外,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了劳动是教育改造的重要方式,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本质来源于劳动并将回归劳动,为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实现方式构筑了新的理论基础。

(二)党领导高等教育理论的制度形态

党领导高等教育理论的制度建设,从建党初期就开始,并不断在探索和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党的领导从思想形态发展到制度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是党全面领导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后,正式提出了“党指挥枪”(及其他一切方面)的基本领导制度,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将军事、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领导集于一体,并通过制度的落实,最终实现了从幼小到强大,从武装割据政权到实现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精辟地总结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领导一切”的理论推动了党领导高等教育制度形态的生成和发展。第一,它确立了党管高等教育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领导高等教育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统筹管理。第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落实党的领导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育人的全过程,建立专门的政治工作机构和政治辅导员制度,有力保障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领导权。第三,确立党管高等教育的组织制度,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不同历史阶段其内涵表述上有所区别,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特别是把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制度具体化,积极吸收先进的优秀师生参加共产党,健全高校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第四,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构建师生参与的民主管理体系,培育健康的学术治理体系。民主集中制是党的领导制度和根本组织制度,党高度重视发挥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民主权利,建立健全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和工会组织等制度,同时,尊重高等教育发展内部规律,尊重高校独特运行逻辑,积极支持完善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制,有力保障党领导下高校发展的蓬勃生机。

(三)党领导高等教育理论的实践形态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革命变革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取得领导权后,较为落后的生产力和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持续存在。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大了矛盾运动的复杂程度,这也必然要求党加强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调适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变革,从而适应国家社会关系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变化,加强了党对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生产力要素的把握能力和领导能力,党的领导理论更加成熟。一方面,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结合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国发展的核心优势是党的统一领导;另一方面,党及时提出改善与加强党的领导,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制度实践使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更加立体和丰富。“在一个低组织化的后发的现代化国家,若要实现社会转型,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有一个现代化取向的动员型的政党,以及由该政党控制的国家权力,使之对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关系进行有力和有效的干预调节”。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校的综合科研实力和学科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与拉美完全不同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一方面,通过自我建设和自我发展提高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开放后我们恢复和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优化权力运行结构,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组织制度上恢复党管干部的基本制度,在思想政治建设上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高校领导班子领导能力和水平,建立配套监督机制,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础上直面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继续处理好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高校治理、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关系,厘清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处理好党的领导、社会参与、师生自主管理和内部治理制度完善等问题,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高校治理法治化,体现出党随着时代和主要矛盾变化而不断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发展韧性。

(四)新时代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理论的最新形态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关键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落实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要始终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有效性和统一性。广大师生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升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高度自觉性。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师生,培养一支在思想上高度一致,政治上坚决认同,组织上高度自觉,行动上坚决跟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队伍,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以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为目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四为服务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传播中国声音和提供中国方案的坚定信念。

落实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转化为组织制度优势,贯彻落实宪法和党章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性规定,健全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把依规治党和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起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方向和发展道路为出发点,以党委总揽全局促进高校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服务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为使命,抓好学校党建各项具体制度设计,把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全面工作中去,不断完善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体制,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政学全面推进、院系各负其责的新型高等教育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落实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还要把党的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效能优势。要提高党委领导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能力,完善高校内部治理制度和自主办学管理机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统一的原则,在办学定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凸显领导能力,创新领导理念,深化领导内涵,加强自我革新,推动学校改革创新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与体系;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理念落实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在服务、支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大背景上统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征程中全方位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依法治教等相关工作,统筹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建成扎根中国大地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

 二、从高等教育领导权到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逻辑

(一)建党初期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取得来源于广大人民自觉的内发认同和支持。在党的幼年时期,党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启迪民众和广大青年,为党的革命领导权的取得奠定了思想基础。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以高校师生的共产主义小组为主体,形成了“高校内建党”的历史传统,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问题在建党伊始就十分重要。

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基本性质和任务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中共四大前,机会主义思想路线占据党的主流地位,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割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在关系,低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主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大革命失败后,高校内已经形成的党的领导组织和机构损失严重,从而也促进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和高等教育领导权的反思。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思想建设和革命实践中实现党对高等教育一元化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党的教育总方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要求“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在总方针的指引下,党完善了高等教育领导的组织制度,苏区红色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苏区高校普遍建立了党组制度,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直属于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党领导的青年团、工会等群团组织也基本成型。

从思想上建设党,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全体党员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思想建设,高等教育则推动了全党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化,这是延安时期党领导高等教育的重要经验。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强调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标志着我党党建理论的成熟。同时,为了巩固党建成效,保持全体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上的统一性,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完成了党对高等教育的统一领导,在此基础上发布的《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标志着“党的领导的一元化”最终实现,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对后来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高等教育领导权的巩固和曲折发展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其根本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标不是仅仅取得政权,而是通过取得政权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从革命思想教育、干部教育等转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服务。这一时期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巩固、再调整的过程。一方面,党领导高等教育不断适应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另一方面,党的领导也受制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和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完善,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了高等教育的改造运动,在政治上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殖民教育、封建主义奴化教育和官僚资本主义买办教育的残余势力,构建了党对高等教育的直接领导,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中的根本地位,实现了高等教育主权独立和自主发展。1956年,随着学习苏联模式带来一系列实践中的问题,毛泽东要求教育界“要来一个改革,不要照抄外国的,一定要符合中国的情况,并且还要有地方的特点”。他在视察天津大学时也指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在党的领导下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遗憾的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认识的局限和不足,“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造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反复与摇摆,破坏了党的领导,也损害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四)改革开放后加强和改善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恢复和确立了党的领导体制,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干预太多,搞不好倒会削弱党的领导”。同时,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丰富和完善了党的领导的内涵。在高等教育领域,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也恢复重建。在思想上,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清除了“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的影响,完善党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在组织体制上,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恢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在党建工作上,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反对自由化思潮。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始终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党对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第一,明确了继续坚持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地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第二,进一步加强党领导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明确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全面领导思想政治和干部管理等工作。第三,提出德育优先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机构建设,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建设。第四,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党的领导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高等教育更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党的十六大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突进,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就是要在优先发展教育和以人为本理念上落实党的领导。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党上下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全体高校党员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接受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党的十六大后,中央提出要在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党中央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方向,强调德育重要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坚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党建,以党建工作激发全体师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新时代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实践发展逻辑

(一)在实践深度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展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新内涵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党的全面领导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兴衰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领导及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新时代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既是全方位领导,也是全过程领导。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覆盖高等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党对高等教育政治、思想、组织领导,也包括对学校治理与管理体系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交流等全方位领导;另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覆盖高等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等目标出发,谋划高等教育发展大政方针和顶层设计,制定高等教育内涵质量提升的政策指引,督促相关政策制度及时落实,有效监督指导高等学校规范内部治理,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

(二)在实践广度上,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统一到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新内涵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理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党百年来领导高等教育伟大实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

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重心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拥护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总结,毛泽东提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道德、纪律”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习近平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党对高等教育认识的深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是育人目标,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指导方向,是检验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最终标准,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发展方向和教育内容,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全程育人”。

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高等教育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发展的伟大实践证明了办好中国高校最基本的出发点只能是也必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当然,扎根中国大地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和因循守旧,相反,扎根中国的同时要汇通古今、融通中外,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方法论,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和完善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参与能力和国际贡献度,在世界高等教育之林描绘高等教育的中国篇章。

(三)在制度设计上,健全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

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基础战略制度。马克思指出,教育是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突出了教育对社会发展重要价值。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显著差距,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高等教育优先发展,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方针政策,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定位发展和推动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履行国家义务,保证财政教育经费持续优先投入,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提供坚实保障。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只有继续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更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保障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内容制度方法,才能不断突破高等教育发展瓶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深化改革创新是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动力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跨越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立足点在于不断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高等教育改革放在“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规划,破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启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总体制度设计就是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基础,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上,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从管理型政府职能转化为服务型政府职能,尊重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发挥学校和社会主体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在培养模式改革上,树立全面发展的培养观,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抓住高等教育评价指挥棒这个牛鼻子,改革传统的“五唯”标准,建立新的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共同体,以及专业化、国际化的优秀期刊体系,提供学术交流、监督和评价平台,汇聚、评价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科学评价体系。

提升高校教师质量是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人才保障机制。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教师质量水平则是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保障因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兴国必先强师”的顶层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升高校教师质量,必须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成为学生人生成长阶段的正确引路人;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高校教师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断自我提升,做“四有”好老师;必须持续增加教师队伍的吸引力,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师荣誉激励机制,提升广大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一百年来,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国、从局部到全面,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伟大飞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深刻理解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课题研究类)“中国共产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探索”(21STA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姜恩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研究员,北京 100191;

          李 勇,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 361005;

          覃红霞,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8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栏目